什么樣的設計才能稱之為劃時代的設計?
下面一起來看看這100個偉大的設計,哪一個改變了你的生活?你最喜歡的設計又是哪一個?
△ PHOTOGRAPH BY DAN SAELINGER FOR FORTUNE; STYLING BY BIRTE VON KAMPEN
△ PHOTOGRAPH BY DAN SAELINGER FOR FORTUNE; STYLING BY BIRTE VON KAMPEN
查爾斯·伊姆斯與蕾·伊姆斯(Charles Eames and Ray Eames)夫婦是美國現代建筑史上著名的設計師二人組,他們在沙里寧掌門下的匡溪藝術學院相遇,婚后搬至加州,一直保持著親密無間的合作,在建筑、家具設計、工業設計、展覽設計、電影藝術等領域皆有突破性的貢獻。1940年代末,伊姆斯夫婦設計并建造自宅(案例研究住宅8號),對材料及構造的創新使用,使得這座房子被認為是美國戰后代表性住宅之一。
伊姆斯夫婦曾設計出眾多留名現代設計史的椅子,而在這份榜單里名列前茅的是他們1950年推出的玻璃纖維扶手椅。它由塑料和玻璃纖維制成,有多種風格和顏色可供選擇,從辦公場合到人們的家里,到處都可以找到這把椅子。另一個證明它偉大的證據是:這把椅子至今仍在生產。
△ TED THAI—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 PHOTOGRAPH BY DAN SAELINGER FOR FORTUNE; STYLING BY BIRTE VON KAMPEN
△ 2001年喬布斯介紹iPod
SUSAN RAGAN—REUTERS
△ 1969年7月16日,“土星五號”助推器發射升空,將阿波羅11號的宇航員送往月球。RALPH MORSE—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 VIA GETTY IMAGES
△ PHOTOGRAPH BY DAN SAELINGER FOR FORTUNE; STYLING BY BIRTE VON KAMPEN
△ ©FORTUNE
通常,人們公認的現代建筑大師有五位:柯布、賴特、密斯、格羅皮烏斯和阿爾托。相比前四位,芬蘭建筑師阿爾瓦·阿爾托是個異數。前四位都是現代建筑運動的發起者,他們在1920-1930年代推動激進的現代建筑運動騰空飛起,到1940-1950年代傳遍世界各個角落。而阿爾托作為晚輩,其完成的歷史使命是將激進的現代建筑運動及時軟著陸,使之回到地方與人性。
他橫跨1930-1970年代的作品,成為最有說服力的例證:現代建筑的真正生命力并不在于一味激進地反傳統、擁抱抽象的機器文明,而在于將普世的空間美學和技術與特定的地方資源結合起來,表達出對人性、社會、環境的關懷。
阿爾托在家具方面的設計延續了他的建筑風格,他與第一任妻子愛諾·阿爾托的緊密合作,催生了許多優秀的作品。薩沃伊花瓶就是其中的代表,“它拿著花的樣子就像人的手握著一樣”。
△ ©SIGNIFY
△ PHOTOGRAPH BY DAN SAELINGER FOR FORTUNE; STYLING BY BIRTE VON KAMPEN
△ PHOTOGRAPH BY DAN SAELINGER FOR FORTUNE; STYLING BY BIRTE VON KAMPEN
△ THE ASAHI SHIMBUN/GETTY IMAGES
△ 榜單上的第33位和第63位產品均來自設計師Dieter Rams
△ ©ADLER DESIGN
△ PHOTOGRAPH BY DAN SAELINGER FOR FORTUNE; STYLING BY BIRTE VON KAMPEN
1935年,阿爾托夫婦與瑪麗婭·古利?。ㄊ堑?,就是瑪利婭別墅的女主人)、藝術評論家古斯塔夫·哈爾一起成立了Artek家具公司,后者擔任公司的第一任經理。他們都是思想開明的年輕人,都對那個時候激進的文化運動懷有同情,也都希望社會能在朝夕之間革故鼎新。Artek家具公司的作用是為阿爾托的家具設計提供一個市場出口,提升芬蘭人日常生活的品質。
在現當代所有的現代建筑師中,唯一使家具設計不致淪為一時興起、并完成產業化生產,甚至在今天依舊風靡的僅有阿爾托一人。在時間年輪的翻滾中,阿爾托留下的家具設計足跡歷久彌新。
阿爾托認為設計的靈魂來自基本組成部分,因此在Artek,阿爾托希望用最少的材料和最簡潔的造型設計出各樣的現代家具。其中曲木家具均采用芬蘭本地的樺木材料,通過將多層白樺木膠合板壓模和蒸汽彎曲使之彎曲成型,極富韌性。
△ Gilbert Baker在1978年設計了著名的彩虹旗,從那以后彩虹旗就成為了同志群體的標志性物件。
△ PHOTOGRAPH BY DAN SAELINGER FOR FORTUNE; STYLING BY BIRTE VON KAMPEN
△ CZGUR/GETTY IMAGES
△ PHOTOGRAPH BY DAN SAELINGER FOR FORTUNE; STYLING BY BIRTE VON KAMPEN
△ PHOTOGRAPH BY DAN SAELINGER FOR FORTUNE; STYLING BY BIRTE VON KAMPEN
△ 《生活》雜志十周年紀念刊,1946年11月25日
△ CHRIS MATTISON—ALAMY STOCK PHOTO
△ VAN AGOSTINI—GETTY IMAGES
△ 1983年,巴克敏斯特·富勒站在自己設計的長灘市網格狀穹頂前。
BOB RIHA JR.—GETTY IMAGES
盡管擁有55個榮譽博士學位和26項專利發明,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卻是一名沒有執照的建筑師。他生活在上個世紀,思考的卻是下個世紀的事情。這也是為什么他在離世已有三十年后的今天,不僅沒有被人遺忘,反而名氣越來越大的原因。他在半個世紀前提出的設計理念,被許多的博物館發掘出來進行系統的回顧。他是諾曼·福斯特的精神導師,他對技術與人類共存的想法、他的低碳理念影響了包括福斯特在內的眾多建筑師。
富勒的網格球形穹頂多面體聽起來很復雜,但它只是一個由三角形網格構成的圓頂。為了應對戰后的住房危機,網格球形穹頂設計是一種能使用任何材料建造堅固圓屋頂庇護所的方法。從那以后,它為數百萬處于絕望境地中的人提供了急需的避難所。同時,這種結構也適用于溫室、小型住宅以及生態穹頂和世博會展館等眾多建筑需求。
△ FOCUS ON SPORT/GETTY IMAGES
芬蘭裔美國建筑師埃羅·沙里寧(Eero Saarinen)人稱“小沙里寧”,是北歐現代設計鼻祖埃利爾·沙里寧的兒子。在美國成長,小沙里寧后成為美國20世紀中葉最重要的建筑師之一,代表作包括紐約肯尼迪機場TWA中心、杰斐遜國家擴展紀念碑(俗稱圣路易弧形拱門)和華盛頓杜勒斯機場。
沙里寧父子不僅在建筑界聞名,還都熱愛設計家具。老沙里寧推崇將建筑室內進行一體化設計,強調功能、裝飾與情調的結合。小沙里寧曾在父親執教的匡溪藝術學院學習雕塑和家具設計,他的“有機家具”理念強調有機形式和現代功能的結合。
正如其名字所示,子宮椅的椅身包裹著柔軟的羊絨布,坐在上面有一種被椅子輕輕地擁抱的感覺,像在母親的子宮中一樣。這把椅子是公認的20世紀中期現代主義的經典。
△ COURTESY OF KENT PHILLIPS/DISNEY
△ COURTESY OF VOLKSWAGEN AG
△ 由左至右:迪倫;威廉姆斯;赫本;克魯斯
△ 由左至右: 哈利;史密斯;貝克漢姆;摩斯
△ 保時捷911之父: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PORSCHE AG
△ PHOTOGRAPH BY DAN SAELINGER FOR FORTUNE; STYLING BY BIRTE VON KAMPEN
△ ©IBM
△ COURTESY OF ARMIN HARRIS
△ PHOTOGRAPH BY DAN SAELINGER FOR FORTUNE; STYLING BY BIRTE VON KAMPEN
榜單原文:
https://fortune.com/longform/100-best-designs/